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兴趣和需求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所收获,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增强学习自信心,实现个性化发展。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如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学习态度和近期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基础层(A 层)、提高层(B 层)、拓展层(C 层)三个层次。A 层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B 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在知识运用和拓展方面有提升空间;C 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对数学有较高兴趣和探索欲望。
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单计算题为主。
内容:紧扣教材例题和课后练习题,聚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例如,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后,设计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判断计算对错等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规则;学习图形认识后,让学生辨认图形、填写图形特征等。
目的:确保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公式和运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题型:涵盖计算题、应用题、简单的操作题。
内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后,设计小数乘除法混合运算、解决购物打折、行程问题等实际应用题,以及根据给定条件绘制简单几何图形等操作题。
目的: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提升知识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
题型:设置拓展应用题、探究题、数学小论文等开放性题目。
内容: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和综合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分析数据反映的问题;学习数学广角内容后,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优化策略问题,并撰写数学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目的:挖掘学生数学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弹性分层:学生分层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应定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每月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评估,鼓励 A 层学生向 B 层、B 层学生向 C 层迈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指导反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 A 层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对 B 层学生,引导解题思路和方法;对 C 层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和建议。同时,及时批改作业,反馈作业情况,帮助学生改进。
激励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评价标准。A 层学生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肯定,B 层学生强调知识运用和进步情况的评价,C 层学生关注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除教师评价外,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