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坛区河滨小学

小学数学分层练习案例

发布时间:2025/3/4 11:21:40阅读数:330作者:徐永婷


小学数学分层练习案例: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 “因材施教” 和 “掌握学习理论” 为指导,针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设计分层练习。通过将学生分为基础层(C 层)、提高层(B 层)、拓展层(A 层),匹配不同难度的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能力、拓展思维,实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分层练习设计


1. 基础层(C 层):知识巩固


  • 目标: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 题目示例

    • 直接计算:15-8=( ),12-5=( )。

    • 填一填:13-( )=7,( )-6=9。

    • 画图列式:用小棒图表示 14-6 的计算过程。

  • 评价标准:正确率达 80% 以上,能复述计算步骤。


2. 提高层(B 层):能力提升


  • 目标:灵活运用算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题目示例

    • 对比计算:16-7=( ),17-6=( ),比较异同。

    • 应用题:树上有 12 只鸟,飞走了 5 只,还剩多少只?

    • 思维填空:( )-( )=8(至少写出 3 种答案)。

  • 评价标准:正确率达 90%,能解释解题思路。


3. 拓展层(A 层):综合运用


  • 目标:发展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 题目示例

    • 填数游戏: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14-□=□+3。

    • 开放应用题:妈妈买了 18 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红,小明比小红多 2 个,两人各分到几个?

    • 数学故事:用 “17-9” 编一个生活场景,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 评价标准:答案多样化,能清晰表达逻辑推理过程。


三、实施流程


  1. 动态分层:根据单元前测成绩和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 C、B、A 三层,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主调整层次。

  2. 自主选择:每课时提供 “基础套餐”“能力套餐”“挑战套餐”,学生可任选 1-2 个套餐完成。

  3. 差异化指导

    • C 层学生:重点辅导计算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强化理解。

    • B 层学生:引导分析问题本质,鼓励一题多解。

    • A 层学生:提供拓展资源(如数学绘本、趣味题卡),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多元评价

    • 过程性评价:记录课堂参与度、错题订正情况。

    • 终结性评价:分层命题测试,如 C 层侧重计算,A 层侧重综合应用。

    • 激励机制:设立 “进步之星”“解题达人” 等荣誉,定期展示优秀作业。


四、实施效果


  1. 学习兴趣提升:C 层学生因作业难度适配,错误率下降 40%,课堂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2. 能力差异化发展:A 层学生在区数学竞赛中获奖率达 30%,B 层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提升 25%。

  3. 家校反馈良好: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作业压力减轻,学习自信心增强。


五、反思与改进


  1. 动态调整机制:需更频繁地评估学生层次,避免 “标签化”。

  2. 资源优化:增加跨学科融合题目(如结合美术设计 “减法主题画”),提升趣味性。

  3. 评价细化:针对 A 层学生增设 “创新分”,鼓励独特解法。


结语


本案例通过分层练习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作业 “一刀切” 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获得成长。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分层练习的结合(如智能题库推送个性化习题),以实现更精准的教学支持。

上一篇:分层练习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