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坛区河滨小学

构建课程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发布时间:2024/2/22 19:00:07阅读数:1658作者:姚银花


 众所周知,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年代,课程完全由国家统一管理,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难以彰显。随着20016月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出台,校本课程这一新兴课程步入了学校舞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

      通过大量的实践,笔者认识到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目的旨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乃至学生个性发展的适应性。就国家课程而言,它关注的是统一性,基础性,追求的是共同、统一,为的是保证年轻一代的共同素质。而校本课程则是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目的,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关注差异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就应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明确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要等等;张扬个性——即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因材施教、成就人才。

 

      二、校本课程的体系及特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凭空的臆造,也不是“拿来主义”的照搬,而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加以重新编排,最终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结合笔者的实践,校本课程的构建应采取如下的途径:

      一是对过去传统课程的改良,如《读书与交流》,它的实施策略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通过搭设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分享他人的读书方法,经验和感悟。

 

      二是思辨式课程,如《儿童哲学》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启蒙训练课,它的实施策略是由教师带领团体讨论,让孩子以合作的方式一起思考他们所关心或有兴趣的问题,形成探究团体,进行脑力激荡。

 

      三是知识性传授的课程,如《中华童铭》等。

      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如《生活中的数学》的开设为的是加强学生应有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意识。教师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索,合作,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无论哪种课程,都必须体现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实践性,选择性,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

      1.实践性:由国家课程中较为单一的学科课程发展为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课程。如:艺术类、科技类、体育技能类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在专业的训练或实践探索中得以实现。文学类课程的学科特点似乎浓了点,但如果你走进它的课堂,你会发现呈现的还是是师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操练场景。可以说校本课程的课堂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同学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它的课堂是学生畅所欲言,传达情感体验的舞台,是尽情游戏的乐园。

 

      2.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和精力,自己选择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3.科学性:所有课程的最终确定,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也应充分论证它的课程价值所在。如各种体育技能类课程,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能促进身体发育,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学会正确的休闲方式。

 

      4.系统性: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丰富而系统。

      5.开放性:校本课程是动态的,一方面是随季节变化户外课程适时调整;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变化,课程会定期增加或暂停。三是学校要时刻关注各种课程资源的动态,把有利于学生的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如我校的财商教育,这门课程最年轻,也是全国首家纳入到校本课程,单从看目录就会让人兴趣大增。

 

      通过校本课程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们的校本课程,既不是随意行为,也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从生情、师情、校情出发,生产的学校土生土长的“正宗”产品,它以旺盛的生命力,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创造性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开发校本课程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编几本教材、开几门校本课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根植于学校自身的创造性科研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1.营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营造一种独具特色的课程开发的文化氛围。为此,我在实践中首先有意识地渲染校本课程开发的气氛,那就是加强全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在以往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培训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专题,使教师明确了到底什么是校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问题。

 

      在学习的基础上。实践中注重发挥各个教研组的作用,提倡组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以点带面,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课改的机会。在实验初期,经常举办校本课程开发观摩课、交流会,让教师获得直接的经验,为教师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同时,创设良好的外部开发环境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置设备、购买学习材料、奖励编写教材的教师、设立金点子奖励基金等。这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现在,我们的校园里到处充盈着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改革之风。这种全校性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的形成,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推进。

 

      2.构建民主、开放的校本课程研发组织机构,进行需要评估

      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专门成立了一支由校领导、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它的前期工作是进行需要评估。此项工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座谈、家长访谈、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课程资源的现状;③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正是基于对这些信息的科学评估,为开发校本课程铺平了道路,尤其是让过去被动执行课程计划的一线教师明确了关注学生需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工作中我们倡导三种意识:组织的协调意识、领导的服务意识、教师的精品意识,使我校很快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3.由下至上,全员参与,持续动态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更不能让教师成为被动的运用者、学生成为机械的承载者。而是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按照课程生成的规律去探索实践。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⑴、明确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核心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应鼓励教师勇敢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学校最大程度地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不过多地限制教师的开发行为。在阶段总结会上,领导对能够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敢于大胆提出设想的教师大加鼓励,并给予指导。

 

      ⑵、从为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明确课程科目的设定。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孩子自身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我理解国家赋予学校的课程开发权,实质上也是赋予孩子们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教师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精选了一些课程。如《生活中的数学》的课程设定是基于两点思考:一是在新课程下数学现行教材虽然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但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价值的体验而言有所局限,为对其补充而开设;二是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学有余力,为实现知识的加深加宽而开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在学生内心自然滋生。同时,我们还把课程设置的权利交给学生和家长。《中华童铭》就是家长朋友推荐的,轮滑,四驱车等课程就是学生们自己选择的。随着季节和年级的改变,学校定期在公告栏中张贴《征课启示》,课程随时可以随着学生的要求而调整,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动态课程结构。

 

      ⑶、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念。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这些视为“隐性课程”看待。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将其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显性课程之列。实践中,我们拓展课程资源的渠道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生活、网络媒体、自身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感悟等等。在《生活中的数学》中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相关问题就是孩子们的课程资源。以往学生常常觉得数学只在课堂上,这种感觉来自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课内知识的消化,不重视联系生活的做法。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看法,我们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与数学竞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在《读书与交流》课中,别人的读书方法,感悟和浩瀚的书海就是课程资源。至于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四驱车、轮滑、电子百拼,拉丁舞等科技艺术体育类活动,更是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同时我们大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现在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在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课程资源得到了丰富进而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形成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⑷、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材不同,校本课程的教材应是以儿童为中心或问题和情境为中心,杜绝仿效专家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教材。

 

      我校的《生活中的数学》教材编写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灵感,给他们思考、合作、交流的权利,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应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再通过“相关链接”、“自主发现”等环节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废纸团里的学问》、《买100100》、《人体的尺子》、《怎样存款才合算》、《游园计划》、《今天我买菜》、《手机话费中的学问》等。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材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活动方案;《儿童哲学课》教材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趣味短文,并且不规定学习的进度,甚至可以跳出教材,教师、学生自主寻找更能训练学生哲学思想的新例子。同时,我们还解放思想,不追求形式,大胆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物化文本属性,许多校本课程不设单一教材,由活动情境和活动方案取而代之。《读书与交流》就是这样,它的文本实际上就是适合不同年级的多种课例和一些推荐文章目录。体育艺术科技类教材就是富有童趣的活动方案。也许我们的教材略显粗糙,没有经过权威审定,但是也可以说它是实用的,是有个性的,是有生命力的,更是充满张力吸引孩子的教材。

 

      两年多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把丰富的教育资源转换成为学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我校较好地把握了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机遇,潜心研究,科学实践,在以下几方面获得了收效。

 

      基于学生:我们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推动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个性特长的发展,丰富的课程给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基于教师:我们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出了教师身上蕴涵的巨大潜能,把他们从昨天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今天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们的专业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师在文化路校园中层出不穷。成为有思想的课程开发者,实践者成为教师中的时尚。

 

      基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补充了国家课程,增强了课程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完善了学校的育人功能。七类二十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了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有利抓手。基于家庭:校本课程引领了家庭教育的走向,使家长的教育观念由过去过于重视文化课转向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

 

      两年多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超于课程开发这一项目本身的最大价值,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我们的教育活动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思想活跃,策略多样,举措新颖。但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而能达成的,课改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校本课程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一项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让“养正”文化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下一篇:活动 化解冲突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