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课题管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理论学习>>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24/10/11 10:21:14阅读数:431作者:潘爽爽
略读课文作为教材课文体系中必不可少 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鉴赏 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计划中限定的一 个课时也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在统编版六 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金色的鱼钩》作为略读 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最为核心的是象征手法。 作者以“鱼钩”这一贯穿全篇的意象,象征着老 班长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品质。鱼钩的 制作,是老班长为了解决粮食匮乏、战士营养 不良而想出的机灵方法,表现出一个红军战士 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象征手法作为重点进行讲 授,学生在快速阅读全文后会产生疑问,只有 使其明晰了“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象征关系, 他们才能理解小说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 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的涵 义和合理性,体会到小说所歌颂和赞扬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此外,反复手法在突出小说的 背景和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也起到了重要作 用。“走出草地”这一命题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 四次,每一次出现人物的情感、小说的情节都 有着不同和递进:第一次是指导员对老班长的 嘱托“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体现了红军党组 织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绝不放弃弱者的 坚定信念;第二次是老班长劝说“我”和两个小同志吃鱼时所说,“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 草地”,表现出情况的严峻和危急;第三次是走 到草地边缘时老班长所说,“一口气走出草地 去”,这是接近胜利和任务快要完成时的喜悦与 轻松;第四次是老班长昏迷醒来和牺牲前所说,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是他对“我们”最后的 嘱托。通过这四次“走出草地”命题的反复,推进 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得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 更加立体而丰满。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到文 章中对应的段落,勾画出内容,体会上下文语境 与人物心理,进而充分理解反复手法在强调主 题、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出色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 是 《金色的鱼钩》另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之所 在。在老班长这一人物出场时,作者以第一人称 “我”的视角对他的外貌进行简单的勾勒: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 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 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 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寥寥数笔,便把一个饱经风霜而坚毅挺拔的 红军战士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读者心中。而神 态描写则传神地表现出人物情绪的流动:在“我 们”不愿意喝下野菜鱼汤时,老班长“收敛了笑 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劝说“我们”,而当“我们”喝下时,他“看着我们吃 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 意”。这种前后的神态对比,凸显了老班长爱兵 如子、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他摸了摸嘴,好 像回味似的说”,动作描写体现出老班长的细 心,他为了让“我们”安心喝鱼汤而故意摸摸嘴 巴,假装回味鱼汤的味道。在一些段落中,作者 更是综合运用了这几种表达方式: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 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 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 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 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 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这几段将“我们”的焦急心态、老班长糟糕 的状况、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临 终前仍然不忘组织交代的任务,把最后的生存 机会让给了“我们”,读来感人至深,令人为之 动容。这些表达方式的应用,围绕的中心问题 便是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教师 可以抓住人物形象这条主线,以师生互动的方 式提问:“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 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提炼情节,提高阅 读鉴赏能力。
老班长作为《金色的鱼钩》的中心人物,代 表了千百万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牺 牲自我以成就他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者 没有选取在前线抗敌的战士作为小说的主人 公,而是选择了一个在后方的炊事班班长,为 读者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英雄形象。他没有具 体的名字,年纪只有不到四十岁却已经是两鬓 斑白,因此被大家亲昵地叫做“老班长”。这样 的一种形象设定,所隐含的意义便是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画卷里,有着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 无名英雄;“走出草地”这一命题则是象征着中 国革命的历程,老班长倒在了草地的边缘地带, 隐含的意义便是无名英雄中的大多数都牺牲在 了胜利的曙光到来之前。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中 国革命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作者借助老班长 这一形象,不仅仅赞扬了全体红军战士坚毅顽强 的精神品质,更突出了那些牺牲在胜利前夕的无 名英雄的悲壮,这是《金色的鱼钩》的另一层隐 含意义,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因此,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创新,能够发现隐 藏在文本之下的作者意识,开拓眼界与思路;同 时,也要发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红色文化 资源,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了解学习中国革 命史的积极性。
略读课文的“略”,应当体现在教学中对于字 词识记强调的减少,以读通全文、读懂全文为目 标,对于文本的表现手法不再大篇幅分析,而是 勾连单元导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和典型艺术特征,开拓视野。但教师仍然需要 在备课时对略读课文给予同精读课文一样的关 注和精力,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 才能明晰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更加高效地利用有 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略 读课文的课堂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性 以充分的空间,适当引导他们用小组讨论、合作 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内容,将在精读 课文的课堂上所学到的鉴赏方法应用在具体实 践当中。例如,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教师在 明确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课堂主 线后,便可以选择表现手法中的象征、反复,表 达方式中的细节描写作为自己的重点讲授内容, 逐步推进到课文的主题意蕴中。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理解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在这 种详略选取得当、重点勾画突出、引导适当有度 的课堂教学中,略读课文的“应用”作用才能充 分显现,推动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