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课题管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24/10/9 15:38:34阅读数:210作者:王琴
儿童是祖国的稚嫩花朵,教育则是滋养花朵的纯真之露。无论何时,开展红色教育始终是启迪儿童教育、传承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国家教材委员会于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中,突出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重要性,同时分阶段对大中小学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应呈现党的领袖故事、英雄事迹、重要事件、重大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感情。将红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应从“红色经典”课文的创新教学入
手。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中包括抒发爱国情怀的《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包括讲述先烈事迹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包括突出大我、大爱的《为人民服务》,还包括表现长征精神的《金色的鱼钩》,既联结古今,又厚植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此类文章的教学时,应将趣味性与人文性融入教学设计当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厚植学生爱国精神与情感。
一、查一查,做好前期储备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革命战争年代无疑是遥远而陌生的,脱离历史资料的储备来进行“红色经典”课文学习,将不利于知识的汲取与理解。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前应做好前期储备。一是广集历史背景,明晰时代特点。“红色经典”课文通常将文章背景设置在中国古代战争年代、中国近代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年代,因此通常具有类同的时代特点。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都设置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革命出路、与侵略者进行顽强抗争的历史背景,具有殖民与封建性质并存、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的时代特点。教师和学生都应在正式展开教学前收集归纳课文的时代背景,明晰时代特点,为正式教学打好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是了解人物境遇,思考写作目的。
“红色经典”课文的作者及文中人物大多身处相应年代或曾亲历过相关历史事件。教师在介绍课文时代背景的同时,应引入对作者及文中人物境遇的简要概括,在学生对其境遇有了适当了解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如针对《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师和学生应首先了解文章作者李星华和文章主要人物李大钊的人生境遇,方能将“十六年前”关于作者父亲李大钊被捕、被审、被害的回忆结合其境遇进行完整展现,使“十六年前的回忆”不只是一段属于作者的往事回顾,更是与当下阅读课文的学生的共情回顾。学生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表达对父亲李大钊的深深怀念与敬仰。
二、探一探,工具辅助延展
教师在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平铺直叙的介绍和讲解,还应通过多样工具的辅助,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学熏陶和延展,既使课堂教学趣味频生,又使课文内容深入人心。一是巧用阅读链接,增强理解力度。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阅读链接的数量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加,其形式多样,既有完整篇章,也有文章片段,对课文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阅读链接大多采用与课文不同体裁的文本,让学生在别样的文本形式中感悟相似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力度的目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引用了《囚歌》一诗作为课后阅读链接,诗歌作者叶挺用饱含血泪的字句抨击反动派统治的懦弱丑恶,表达了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其献身革命的英勇无畏精神。这般令人钦佩的气节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主要人物李大钊具有强烈的类同性,二者都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不怕牺牲、笃志爱国的革命者形象。将《十六年前的回忆》与《囚歌》相结合进行教学,更能增强学生对先烈们牺牲自我、成就大我的感悟。教师应合理讲解阅读链接,搭建阅读链接与课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阅读链接的加持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巧用音像媒介,深化课文情境。除阅读链接外,音像媒介也是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音传情,影达境,音乐与影像相映成趣,能够使课文情境摆脱乏味枯燥、一板一眼的境况。但教师需注重音像媒介引入的恰当性,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为提高课堂趣味性而采用搞笑滑稽的音像内容,而应与课文具体情境相结合,播放符合文章氛围的音乐或视频。如在进行《竹石》一诗的教学时,可以播放情绪激昂的乐曲,促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情感达到高潮,使学生从文章和音乐中汲取铁骨铮铮的量;在进行《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时,可以放映红军长征时期的珍贵影像,让学生从具有历史意味的黑白照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从而更加感动于“老班长”的无私与伟大。
三、联一联,厘清单元所学
经过课前储备、课堂积累后,学生将迎来课后的总结思考。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细化联系是深入总结的可行措施。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单元文章的类同点进行联系,并借助此联系对如何进行同类体裁的写作、如何进行相似情感的表达做出总结,使单元内容真正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习作当中。一是要准确联系类同,细化所学内容。对单元所学进行细化联系,包括文章体裁、写作背景、遣词造句、作者情感、中心思想等方面的联系。学生在仅经历课前储备和课堂积累后,往往对单元内容的学习还停留在对单篇课文的浅层认识,尚未达到对整个单元主旨的深层理解吸收和精神情感方面的深入传达,这时就需要将单元中的多篇课文进行准确联系,寻找课文之间在体裁、背景、语句、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对几篇课文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单元的感悟。如学生可以将《十六年前的回忆》与《石灰吟》进行联系,发现两篇课文在表达不畏牺牲方面的情感类同;可以将《为人民服务》与《金色的鱼钩》进行联系,发现两篇课文在表达忠于革命方面的思想类同。最后,学生还可以将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全部课文进行联系,总结出第四单元的主旨为感悟坚毅情怀、追忆红色岁月,真正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要学习同类应用,融入日常习作。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各单元中,会对不同体裁、不同时代背景的文章进行编排。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接触不同特点的课文形式的过程中,对课文体裁的结构组成、语句的多样化运用、情感的表达方式等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学生日常的个人习作当中。如学生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后,了解到论说文体裁的写作形式,可以由此将对论说文体裁的理解应用到日常活动的演讲词写作当中;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后,了解到如何塑造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可以由此将该类形象的塑造方式运用到日常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当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在盈满人文性的同时,也应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兼具人文性与趣味性的“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离不开教学前期“查一查”、中期“探一探”、后期“联一联”,在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路途上点亮启明灯。只有真正做好课堂上的红色教育,才能将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儿童的心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