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课题管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24/5/6 13:36:53阅读数:1127作者:王琴
(一)立足文本,走进红色经典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无论是作品选择还是顺序的编排,都是基于语文学习的立场。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点,培育人文素养,使小学生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 借助导图,巧抓文章主线教师在备课时要下足工夫,准确解读文本,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文本中提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找准切入点,梳理出一条线。围绕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聚焦重点部分,深入品读、感悟。例如,教授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时,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鱼骨图(图 1)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嚼深品,深挖红色内涵高效的课堂既需要有“线”的轨迹,也需要有“点”的挖掘,一课一得,落实训练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文本,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类课文用细腻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便于学生在学习文章时从文本故事内容和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军神》一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刘伯承不平凡的、超乎寻常人表现的地方,结合他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当交流“手术中”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紧紧地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破”等关键词,联系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手不小心划了个小口子,疼吗?接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角色体验,把文字读成画面:“假如自己就是手术室里的一名护士,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然而我们唯独没有听到刘伯承因为疼痛而发出一点点声音。想象此时刘伯承心里会想些什么。”课堂上立足文本,紧扣语文要素,通过品读细节、解析语言,聚焦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刘伯承在手术时忍着剧痛却一声不吭的顽强意志。有感情地朗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认识革命英雄刘伯承的高大形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巧引资源,丰富红色底蕴统编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无论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还是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及重要事件,或是特殊时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等,都与当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着巨大的差距。学生在对红色经典课文进行阅读时,是一种单一性、横向性的平面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信息相对较少。主题式阅读教学以统编版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为重点,根据文章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合理整合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1. 拓展阅读,浸润小小红心丰富课内外革命题材阅读的内容,以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适时将课外文本引入课堂,使课内外和谐衔接。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红色作品展现给学生,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这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更利于形成框架性思考。
(1)一篇一带。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引入文章《李大钊同志的二三事》;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引入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文章,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引入抗日小故事《地雷战》;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引入文章《<歌声 > 节选》。反映特殊时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篇目,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引入文章《过草地》等。教师在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根据主题适当地引入相关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使阅读更立体化。
(2)学法迁移。对引进课堂的、作为拓展阅读的文本,学生阅读时只需整体把握式地粗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把握阅读的重点,提升阅读的速度,培养阅读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在阅读的广度、深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教授《军神》一文时,引导学生结合刘伯承在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超乎常人的表现,感受他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接着引导学生回到整篇文章,进行质疑:“文章为何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沃克医生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读文章时,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文本是如何表达的。运用同样的阅读方法,结合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学生读懂了文章是以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反衬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塑造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最后,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的学习收获,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以及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继续学习阅读链接《丰碑》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有两个主要人物——军长和军需处长,但是其中的军需处长已经牺牲了,于是文章就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军长以体现他的内心变化,从而塑造军需处长丰碑的形象。教师设计一份思维导图(图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军长的表现,关注他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进行阅读,完成阅读后以学生分享感悟为核心,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过程中会发图 2 阅读链接《丰碑》思维导图
现不同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拓宽了阅读材料,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又可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质融为一体。
2.“文”“媒”结合,链接红色背景“文”“媒”的资源整合,可以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相关媒介的使用,填补革命文题材课文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沟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语言文字的内涵,并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
(1)用在模糊时。学生对红色经典文章、历史故事的背景不甚了解,这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以及对文本的期待。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带领学生在课前查阅红色经典课文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可以对红色经典文本有多维度的立体化感知。积累丰富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对课文延伸性的判断和了解。与此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做好铺垫。例如,在进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用在澎湃时。在进行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学生与红色经典课文内容之间搭建情感连接,让学生产生共鸣,还要时刻关注学生情绪波动,在学生情感真实丰沛的时候适当引入视频资料,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文本故事内容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情感升华。例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学习“手术中”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品读相关的语句后,结合刘伯承的动作、神态体会他的内心,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角色体验,把文字读成画面。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教师适时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节选视频。形象具体、惊心动魄的电影画面极大地触发了学生内心情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情。在学生直观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文字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军神的形象刻在心中。
(三)课外延伸,传承红色文化当代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磨炼,理想信念相对贫乏,需要榜样的引领。统编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刻画的领袖、英雄、模范等这些被主流社会推崇的人物形象,很容易感染、影响他们,在他们心中形成角
色期待。教师研读红色经典课文,深挖教材,摸准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单篇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回归阅读本源,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后,可以推荐阅读《毛主席在花山》等文章;从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了解了毛岸英的故事,可以推荐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了解抗美援朝中的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了《军神》,可以推荐阅读《青年刘伯承》,以及《刘伯承的常之路》《刘伯承传》《刘伯承元帅》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