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坛区河滨小学

利用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3/21 14:37:26阅读数:205作者:潘爽爽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其中,人文性的渗透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体悟课文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提升其对家庭、国家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国情怀;红色经典;教学实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况

(一)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不清晰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许多选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要素,同时注重学生语言积累、文字表达等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学语文教材经过编者的精心编排,需要教师细心揣摩。但部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位不清晰,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要结合各年段不同课文的教学要求形成大框架、大视野,做到“螺旋式上升”教学。

(二)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落实不到位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革命主义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教师要注意将此类课文的教学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主义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美好品德融为一体。”1]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达到一定的层级目标。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与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无私奉献、英勇献身、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等精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内涵2]。这些丰富的内涵在不同课文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其教育内涵,切忌让教学模式僵化,或浅尝辄止。在确定好目标的前提下,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整合各种学习形式,如实地参观、调查采访等,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真正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内心。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了灿烂的篇章,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培养家国情怀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辨别、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二)培养学生爱国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需要

温儒敏教授在《语文课改读书为本——如何用好部编语文教材》中强调,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中国曾经脆弱不堪,任由列强摆布,但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抗争。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看到周恩来在少年之时就立下报国的雄心壮志。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小坚定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一代代伟人先辈的手中接过火把,砥砺前行,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必将承担的责任。

(三)提升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引导与保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实效性。“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基础教育的必然过程。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横向、纵向的课文编排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以唐诗宋词、散文及民族英雄与革命人物的故事为素材,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家国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小学生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红色经典课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准确把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经典课文的分布情况(见表 1),结合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红色文化的弘扬相融合,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目标。

(一)划分年段,形成“螺旋上升式”教学

红色经典课文作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穿插于各年级的教学中。分析表 1 可知,各年级红色经典课文的编排情况表现为数量由少到多、难度由浅入深,呈现梯度化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依据年级的不同,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1. 选文篇数由少到多

大部分红色经典课文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写作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差距较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编者在低年段仅编排少量红色经典文章,在一年级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编排了《朱德的扁担》《刘胡兰》《难忘的泼水节》,三年级编排了《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从四年级开始便编排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

2. 主题内容由浅入深

从整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来看,红色革命文化主题的内容由浅入深。低年段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小故事为主,课后练习主要安排识字、写字等内容,对文章背景、主旨、人物生平介绍甚少。从三年级开始,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逐渐深入,教材安排了介绍红色革命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课文。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课后习题设置为:“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显然这正与单元语文要素——“美好的品质”紧密相关。四年级之后,爱国主义教育以整体教学为主,相关教材内容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形式多样,历史跨度拉长,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的不同视角理解红色革命文化,从而受到更多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关注背景,体会家国之殇

人物的成长与其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脱离时代来了解人物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因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伟大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是促进主体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3]。家国情怀既包含《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又包含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阔胸怀,更包含陆游《示儿》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切切之心。家国情怀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统一、社会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含《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创作时间从中国宋代到近代。《古诗三首》中的《示儿》和《题临安邸》皆是宋代诗人所作,宋朝抗金未果,无数文人作诗为此感到伤怀;《少年中国说》由梁启超作于戊戌变法后的 1900 年。什么是变法?为什么变法会失败?变法失败导致了什么后果?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遥远时代的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国家内的政治斗争属于“内忧”,而《圆明园的毁灭》《小岛》中的抗击外来侵略者则为“外患”,关注历史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体会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更能提高其思辨能力。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感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下,学生才能更好地与文本和作者“交流”。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内心

细节是一篇好的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内容,“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展开教学,往往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了解革命题材课文的温度与情感;通过品读“事”中的细节感受“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知识与情感的教育融合。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其插图中周恩来总理的衣着与傣族人民相同,可以以此感受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周总理笑容满面,可以看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时,他的内心是无比喜悦的。又如《朱德的扁担》中,通过战士们“藏”扁担,朱德“找”扁担,并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三个细节的动作描写,学生可以领会到朱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崇高精神。朱德身为军长,不但白天挑粮走过艰难险阻的山路,而且到了夜晚战士们都休息后,他仍然在思考战略方针,模拟与敌人的战斗;由此可见战士们“藏”扁担的良苦用心。尽管如此,朱德仍身先士卒,又“找”来一根扁担并亲自命名,可见他内心深深理解战士们对他的关切,也用一种巧妙委婉的方式默默表达自己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斗志与决心。

(四)联系实际,共情时代之声

部分红色经典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实都只是普通人,但他们都有着真诚善良、单纯美好的心灵,拥有对家庭社会、对广阔世界无私的爱。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看似伟大的事看作身边的平凡小事,走进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文中的抗洪情节和目前抗击新冠疫情有相似之处,教师可以抓住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点,让学生体会老支书党性和人性相融的光辉。山洪势不可当,一座窄窄的木桥成为全村人唯一的逃生通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们,老支书从容淡定,凭借威信下令“党员排在后边”,却引发“党员也是人”的抱怨。此时,共产党人坚持党性的特点便由此突出,以果断的一句话化解矛盾——“可以退党”;当群众排队过桥时,小说的冲突点再次出现,老支书“揪”出党员小伙子——自己的儿子;最后的冲突点出现于木桥摇摇欲坠之时,老支书与小伙子都想让对方活下去,却都不幸遇难。在党性面前,老支书一视同仁,他的眼里只有党员与群众;在人性面前,老支书坚决让儿子先走,把生的希望留给他。老支书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从社会各界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到全国万众一心坚守“非必要不出门”,再到“人人接种疫苗,共建防疫长城”,不少感动人心的抗疫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上一篇:红色经典里的记忆与教学视角丨生命的红色长征
下一篇:红色经典课文《难忘的泼水节》